每年端午, 台北的龍舟賽都熱鬧非凡, 政商名流又是剪綵又是點睛, 而在宜蘭每年這個時候也有傳統的民俗活動 - 扒龍船, 由宜蘭礁溪鄉二龍村的淇武蘭與洲仔尾兩庄比賽, 雖然只有兩艘船參與賽事, 但據說競爭一樣激烈, 而二龍競渡的目的與一般龍舟錦標賽不同, 因為它是為了普渡河中的老大公及老大婆, 新求合境平安, 另外競渡方式也和我們所熟知的龍舟賽不同, 沒有裁判, 也不設起點, 真的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民俗活動
這篇文章不是以攝影的角度拍攝, 而是以紀錄的觀點來看, 因台灣各地的民俗活動在官方的介入下逐漸變調, 甚至失去原有的意義及色彩, 今年是二龍恢復傳統競渡的第二年, 很有幸參與了這項盛會, 也祈望這項傳統能代代傳承下去
端午節前一天傍晚, 會場佈置大致完成, 只等明天雙龍競渡了
雖然不能下去划龍舟, 但總要到此一遊吧
前一晚天色已暗, 淇武蘭的村民仍進行著最後的準備工作, 以便隔日跟洲仔尾的競賽
端午前早晨六點天尚未全開, 但淇武蘭的龍船厝前已聚集許多村民跟攝影人士
龍船落崎(下水)前的儀式準備中
普渡用的經衣與鞭炮
淇武蘭的龍船整備中
船尾佈置兩面尾後送(順風旗), 書寫"國泰民安"和"風調雨順", 具有祈福的功能
淇武蘭的太極圖案陽極在上, 與洲仔尾相反, 深化了兩船競技的特色與差異
舖上讓選手跪划的墊包
祭儀: 由庄中長者於河邊持三柱清香面向二龍河, 請龍神老大公附船身, 再將折香枝置於瓷盤內點燃, 自船頭起由右至左繞一圈, 藉以潔淨龍船
村中男丁各獻上一柱香祭拜龍船
整裝待划的龍船, 淇武蘭與洲仔尾兩庄的龍船造型相同, 船頭繪製龍頭, 船身繪有雙龍, 葫蘆, 太極圖案, 具有恐嚇水鬼的功能, 淇武蘭為青船, 船槳為綠色, 洲仔尾是赤船, 船槳為紅色
耆老點睛
絞船
力度(勒肚), 每隔80公分用藤線, 電線或是綱索絞緊船身與龍骨, 讓結構更紮實
獻紙
傳淨香
敲鑼預告龍船即將落崎(下水)
穿上制服的村民不論老少一起奮力扛起龍船, 但女性不得碰觸龍船是傳統
龍船落崎(下水)
等了一年, 龍船終於在期盼中下水
開始遊港
龍舟下水後要先進行祭江儀式, 最重要的是"獻紙頭", 將12張更衣(經衣)包裏小銀, 往上用力拋, 讓經衣銀紙飛散至水中, 祈求老大公, 老大媽保佑村民平安, 亦是祭祀歷來發生溺水事故的死難者
遊港時參與的人有老中青及兒童, 頗有傳承的意味
遊港, 祈求平安, 這時岸邊的居民也會準備食材進行普度
龍船下水後廣場上只剩戲棚, 等待著另一波慶祝高潮, 祭江儀式結束後, 二龍村的競技才會正式展開